从画者角度谈《送子天王图》
文晢
《送子天王图》(以下简称《天王图》)取材自佛传故事“释迦降生”,故又名《释迦降生像》。对于画面内容较为流行的解读出自卷尾跋文,其中描述该画题材为《瑞应经》中净饭王抱太子(释迦牟尼)拜谒大自在天神庙时,诸神礼拜太子的场景。画面虽未借助道具场景划分空间,但通过人物朝向暗示出了三个段落。虽说现在学界对每段的具体内容尚存争议①,但从画面本身而言,重要人物的身份、个性、状态还是一目了然的。神情各异的人物烘托出跌宕起伏的情节,画中人物用笔灵动、简练,潇洒而不失画理,确为理解线条表现力的优秀范本。
关于《天王图》的最早记录出现在明代张丑的《清河书画舫中》,但可能非如今此卷。从卷尾较可靠的清代收藏家孔广陶跋中可知,其于1858年借阅此卷,1863年购得。再下一次记录就到了20世纪初,日本人山本悌二郎在中国购得此画,并带回日本藏于澄怀堂。之后又归阿部房次郎所有,1942年由其子阿布孝次郎捐赠给大阪市立美术馆。关于这件作品的真伪与断代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研究②,本文就不多赘述。
即便《天王图》非道子真迹,可以肯定的是此图的确为存世“吴家样”绘画的重要作品。后人常用“莼菜条”“柳叶描”“枣核描”“兰叶描”来形容道子的用笔风格,比喻其圆转且有粗细变化的线条,“提按用笔”固然不是道子的发明,“吴家样”也随时代发生着变化,新风格总在传承与创新中生成。古人的描述应该成为我们解读作品的工具而不是仅用来贴标签。上述这些描法究竟试图表达什么?下文我将从绘画创作者的角度探讨标签之下的美学原理。
自唐以降人物画的用笔变化越来越丰富,线条本身的表现力逐渐被强调出来,这与道子的影响是分不开的。其富有变化的用笔方法离不开对历代人物画家观察经验的梳理,同时也受到了书法用笔的启发。张彦远的《历代名画记》中记载,道子“授笔法于张旭,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”。从《天王图》的线条中,我们不难发现通过用笔来增强画面表现力的意图。画中的人物主要使用了两类线条:一种是用来描绘斯文人物的肌体、各式道具与纹样的较为恒定的细线,似“铁线”。另一种是用来描绘衣纹、勇武人物的肌体、动物与火焰烟气的粗细变化较大的线条,长线似“兰叶”,短线似“柳叶”“枣核”,这十分符合人们对“吴家样”的想象。纵观全卷,能看出画者十分熟知用笔与线条表现力的关系,使用粗线表示体积的厚重、凹凸感与动感,细线表示体积的轻薄、平缓与静态。比如人物衣服的用笔,其通过“按笔”“侧锋”勾出较粗的线条来表现肩、广袖轮廓和较深的褶皱,通过“提笔”“中锋”勾出较细的线条来表现趋于平缓的衣纹。在描绘斯文人物肌体时这样的表现力是受限的,但勇武人物的肌体,则可以承载更多的结构线与更夸张的线条变化,或许这也是道子偏好此类题材的因由吧。
上述这些精简的概念十分有效且方便记忆,与“默写”这一创作方法很契合。通过强调动感、立体感与力量感,也很好的弥补了“概念化”导致的生动性缺乏问题,“吴装”长期对宗教这样的超现实题材的垄断式影响就不难理解了。《天王图》体现了后人对这一样式的继承,而在用笔的丰富程度和趣味性上继续前行。如果说“风动”成就了画中人物的动感,那么“笔动”则暗涵了绘画过程的动感,这样的画面怎能不令人“心动”?眼界与考证自然是欣赏传统绘画的功课,但通过对这件的品读,“真伪”二字逐渐显得苍白。“吴家样”与《天王图》为了彼此的钥匙,开启了我们对古代画家的共情与想象。
(发表于:《墨林典藏〈吴道子送子天王图〉》/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/ 2021.8)
注释
①《送子天王图》内容考证观点:陈长虹认为:“第一部分可能是讲述释迦降生时,释梵四王与诸鬼药叉皆来侍卫,“大龙天子,迅疾寻至”。第二部分为净饭王往蓝毗尼园迎接太子时,见释梵四王诸天龙神弥漫空中。第三部分当是净饭王抱子,摩耶夫人在后共谒大自在天神庙,大自在天礼拜太子足,为点题所在。”(见参考文献)肖鹰认为:“大阪本第一段,作为图像描绘的核心人物,肃然端坐的帝王形象,面对奔腾难抑的神龙,赫然惊异,欲立还坐。如果说神龙奔腾形象标志的是释迦意外宣告降生意愿,那么帝王的形象表现的正是“天王惊异”。大阪本第二段,神怪踞坐磐石,口吐烈焰,身后的火云中幻现出龙、虎、狮、象和金翅鸟形,并且在右上端显示出佛祖形象,这就是“天王拟形”。对照本文前面所述《大华严经》记述“父王迎子”情景,大阪本第三段描绘的就是净饭王入蓝毗尼园,迎接初生释迦的情景。在此段中,净饭王怀抱婴儿释迦,神情威仪而自得,而娴雅静淑地立于祂右后的妇人就是摩耶夫人。”(肖鹰,《送子天王说摩耶》,光明日报,2017年12月29日15版)
②《送子天王图》断代观点:黄苗子认为是五代宋初高手作品,也可能是唐人寺壁粉本。徐邦达认为可能是李公麟手笔,保存了一些吴派风格。王伯敏认为真迹固然存疑,但可以作为探讨这个画派的重要参考。陈长虹认为是唐本的清中早期辗转临摹本,但依然保留了一些“吴家样”古意。
参考文献
(唐)朱景玄撰,《唐朝名画录》/(北宋)郭若虚,《图画见闻志》/(北宋)内臣奉敕撰,《宣和画谱》,载于卢辅圣主编,《中国书画全书》(第一、二、五册),上海书画出版社,2009年12月第2版第2次印刷
(明)张丑,《清河书画舫》花字号,池北草堂,清乾隆二十八年(1763),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
(清)孔广陶,《岳雪楼书画录》卷一,南海孔氏三十有三萬卷堂,清光绪十五年(1889),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藏
王伯敏著,《中国绘画通史》,三联书店,2010年4月第3次印刷
陈长虹,《藏品历史、真伪和图像——对大阪市立美术馆藏〈送子天王图〉的考察》,故宫博物院院刊,2016年第5期
© 文晢工作室